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59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学者完全断绝了与外国同行的联系,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才开始对日本和欧洲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段玉裁注:象云起之貌。原则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言与行所依据的法则或根本标准。
作为一种概念、范畴,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二程从佛教华严宗四法界理论思维中激发出理为最高核心话题。(15)《舜典》,载《尚书正义》卷3,《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2页。禀气充实,人的精神有气势。(39)接着程颐理一分殊话题对张载《西铭》做创造性的诠释。
内容提要:理一分殊是中国哲学探赜道体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儒学和诸子之学彰显中国特性的重要标志。由内在的道德理义的推展,有两种趋势:一是从主体推致客体,穷究万物深奥道理,此理为事物的本性、性质。康德在考察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的同时,也以实践理性为讨论的重要论题。
以人所从事的理解过程为前提,这种世界图景既蕴含着人的作用,也具有观念的形态。较之物的对象性形态,心更多地表现为人自身的观念性存在。以此为背景,人所达到的往往只是语言,而不是世界本身。在从政治、法律等层面考察实践活动的同时,黑格尔对实践本身也给予了更广义的理解。
世界的现实形态基于人所作之事,人自身也在参与多样之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获得现实的规定:前者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的过程,后者则以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为内容。相对于以物观之的对象性观照、以心观之的思辨构造,上述视域中的以事观之意味着基于人的现实活动及其结果以理解世界和变革世界。
本文所说的以物观之,与以上二重含义有所不同。【19】这里所说的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与从人之所作去理解具有一致性。与之相对,从实质的内涵看,事作为广义的人的活动兼涉认识与实践、知与行。关系主义认为:且不说所谓物的‘性质,就连被视为‘实体的东西,其实也是关系规定的‘接点。
【4】Cf. Aristotle, Metaphysics, 1025b25,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Random House, 1941, p. 778. 【5】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第264页。作为扬弃了本然形态的存在,现实世界可被视为属人的世界。【5】在《逻辑学》中,黑格尔进一步指出,目的作为观念性的存在,最初呈现主观的性质,对象世界则具有外在性,实践或行动一方面扬弃了目的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又克服了对象的现象性、外在性。与亚里士多德及康德对实践的理解有所不同,马克思首先将实践与劳动、生产过程联系起来。
【21】参见广松涉:《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彭曦、何鉴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452、464页。以人与物的互动、人与人的交往为形式,人之所作总是依乎实然、循乎必然,体现于事的价值目的和价值理想,也既渗入了人的要求,又植根于实在。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赋予行动或实践以三个环节,即(1)目的。就此而言,黑格尔对实践的理解无疑仍具有思辨性与抽象性。
【22】【23】参见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前哨》,赵仲明、李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序言第2页。对中国哲学而言,社会领域的诸种活动,都表现为人之行,这一意义上的行首先又展开于伦理、政治领域与日常的生活世界,它构成了伦理关系以及更广意义上社会生活的形成与延续得以可能的前提。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本然世界也就是自在的世界,在本然的形态下,世界尚处于人的理解和变革过程之外,唯有当人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其上,理解世界和变革世界的问题才开始发生。换言之,在事的具体展开过程中,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观念性活动以及语言活动(不限于狭义上的以言行事)总是无法截然相分。观念性活动则与广义的认识、科学考察、艺术创作等过程中的意识之维相联系。
【9】参见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116-117页。摘要: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哲学说明与构建。
【1】 与以物观之相对的是以心观之。相对于世界图景的观念形态,通过实际地变革对象而形成的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人化世界的实在形态,这种实际的变革过程,同时以事的对象性活动为内容。
外在于人所作的多样之事,心难以摆脱抽象性和思辨性。《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虽然以事的世界观之奠基为副标题,但通览全书,难以发现以事为内在脉络的具体讨论。
这里所说的为和作,都表现为人的现实活动。《尔雅》将事释为勤,又以劳界说勤(《尔雅·释诂》),同样指出了事与人的劳作等活动之间的关联。就中国哲学而言,日用即道是其基本的观念之一,这里的道主要表现为形上之维的存在原理,只是这种存在原理无法疏离于形下层面人的日常活动:道不远人。从实质的层面看,对世界的理解和变革,总是关联着本然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转换。
以扬弃世界的本然性为指向,事既关乎对世界的说明,也涉及对世界的变革。【11】王艮:《心斋语录》,参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载《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第835页。
中国哲学论域中的行则与知相联系。这一意义上的事与道既有关联,又包含不同的规定。
人对实在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多样之事,现实世界则形成于人所作的不同之事。马克思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在不同形式的实在论中,从五行(金、木、水、火、土)到气、原子,物取得了不同的形式,世界则被奠基于其上。事的以上形式,更多地体现了前面提到的观念性之维:从常识视域中的世界到科学的世界图景,都不同于本然的存在形态而表现为被把握的世界。世界应当成为什么,则关乎按人的价值理想变革世界。在他看来,事也就是四肢的关系态,或四肢的构造态。
以人的现实活动及其结果为指向,事同时又表现为具有哲学内涵的文化观念。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已开始突破西方哲学的以上传统。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第88页。当语言所体现的存在规定被不适当强化之时,它本身便可能被赋予终极的规定,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把握存在的手段或方式本身被抽象化为存在之源。
注释: 【1】庄子曾提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说明世界以理解和把握世界为内容,其过程则离不开事,不仅对相关对象的把握发生于事之中,而且理解世界的过程本身表现为事的展开:无论是经验观察抑或理论解释,都无法与人所从事的探索活动相分。
发表评论